1、什么是计量
2、《计量法》是一部怎样的法律?
《计量法》是国家管理计量工作的基本法,是计量行为规范的总和。无论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还是个体经营者,包括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自觉遵守。如有违反,就是违法行为,要由政府有关部门实行行政处罚,严重的违法行为还要追究刑事责任,由司法部门处以刑罚。《计量法》的立法目的是保障计量单位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最终还是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什么是检定?
计量检定指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计量检定应依据计量检定规程进行。计量检定工作应当符合就地就近、经济合理的原则。计量检定可分为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两种。
4、什么是校准?
计量校准是量值溯源的一种方式,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为确定计量器具的示值与对应的测量标准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活动。
计量校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计量器具的量值及其测量不确定度,不像检定那样,既有计量技术要求又有法制管理要求。检定的结果要给出计量器具是否合格的结论,并出具检定证书或检定不合格通知书,而校准的结果记录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上。
5、什么是法定计量检定机构?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是指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依法设置或者授权建立并经市场监管部门组织考核合格的计量检定机构。
6、什么是法定计量单位?
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法定计量单位。
7、企业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有什么作用?
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管理风险。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应该达到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测量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的目标。因此管理由于不正确测量结果可能产生的风险是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风险管理的思想也贯彻于测量管理体系实施的全过程。测量管理体系管理的重点是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管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核心问题是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
8、什么是计量器具?其特点是什么?
在我国,一般来说计量器具是测量仪器的同义语,指“单独或与一个或多个辅助设备组合,用于进行测量的装置”。它是用来测量并能得到被测对象确切量值的一种技术工具或装置。为了达到测量的预定要求,测量仪器必须具有符合规范要求的计量学特性,特别是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必须符合规定要求。一台可单独使用的测量仪器是一个测量系统。测量仪器可以是指示式测量仪器,也可以是实物量具。
测量仪器的特点是:1、用于测量;2、具有多种形式,可以单独或与一个或多个辅助设备组合;3、测量仪器本身是一种器具或一种技术装置,是一种实物。
9、国家为什么要组织制定计量技术规范?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主要有哪些?
由于计量检定、计量校准、计量比对、计量测试等计量活动技术性强,除了要通过计量法律法规提供规则遵循,还需要依法组织制定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来规范相关计量行为。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体系主要由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校准规范、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大纲、计量检验(检测、检查)规则和计量术语及定义、计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等基础性计量技术规范组成。其中,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规定了从国家计量基准到不同等级的计量标准、最后到工作计量器具如何进行量值传递。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国家计量校准规范则分别针对计量检定和计量校准这两种重要的量值传递和溯源活动给出了行为规则。国家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大纲为计量器具型式评价提供规则遵循。从是否强制执行的角度分类,按照计量法的有关规定,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在相关计量活动中属于强制执行的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其他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在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场合强制执行(如国家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大纲在计量器具型式批准的型式评价环节强制执行),在其他场合则属于推荐性的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10、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是如何制定的?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的制修订程序十分严格,每一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的产生,都要经过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定、报批、审查、审批、公告等8个环节,先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审定稿、报批稿、发布稿等4种稿子。起草过程中还要反复进行实验验证。为了保证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的科学公正,市场监管总局批准成立了48个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按照专业或应用领域归口负责审定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每个委员会都由来自全国各地相关计量领域生产、使用、检测、科研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数十位权威计量专家组成,在保证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
11、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与部门、地方计量技术规范是什么关系?
按照计量法有关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量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分别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对暂未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计量器具,可以制定发布地方及部门计量检定规程。随着计量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除检定外校准也逐渐成为计量量值传递和溯源的常用方法,当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计量行政管理部门正在积极探索组织制定计量校准规范等其他类型的部门(行业)和地方计量技术规范。
12、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与计量器具国家标准是什么关系?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与国家标准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件,在法律渊源、主要内容和作用以及国际通行做法等方面存有明显差异。
一是法律渊源不同。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是《计量法》《标准化法》两部不同法律授权有关机构组织制定和发布实施的文件。二是内容侧重点不同。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与国家标准的关注点不同。以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器具产品标准为例,计量检定规程着眼于维护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主要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计量技术要求、法制计量管理要求以及为确定计量器具是否符合上述规定要求的检测方法、所用设备和检测报告的格式;计量器具产品标准则着眼于指导企业生产出满足一定质量要求的计量器具,主要对计量器具的结构、规格、生产工艺、产品质量要求和和如何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作出规定。三是作用不同。计量技术规范与标准分工不同,既相辅相成,又发挥不同作用。如,强制性国家标准从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出发,形成国家底线性的技术要求,主要作用是保底线。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体现的是国家对计量的统一管理,要把国家计量基准复现的计量单位的量值通过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传递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保障单位制的统一和测量量值的准确可靠,主要作用是打基础。四是国际通行做法不同。国际标准主要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组织(IEC)等国际组织制定颁布;国际计量规范则由国际计量委员会(BIPM)、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的等制定颁布。我国国家标准主要接轨ISO、IEC等制定颁布的国际标准;而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则主要接轨BIPM、OIML等制定颁布的国际计量规范。
13、国际单位制(SI)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关于修订国际单位制的1号决议。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中的4个,即千克、安培、开尔文和摩尔将分别改由普朗克常数、基本电荷常数、玻尔兹曼常数和阿伏伽德罗常数来定义,并于2019年5月20日起正式生效。
14、5·20世界计量日的由来?
确定“世界计量日”是在纪念世界《米制公约》签署125周年时由计量学家提议的。1875年5月20日,17个工业国家的高级外交官相聚在巴黎法国外交部的一间会议室。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聚会,它签署了《米制公约》,同意使用十进制的米制计量单位,以简化国家间的贸易、结算及计量,勾划了未来世界计量的方向和框架;与此同时,成立了国际计量局(BIPM),负责保持米、千克单位以及现今国际单位制(SI)最重要的计量单位。现今,已有48个国家签署了这一公约,包括了所有主要工业国家,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末签署了《米制公约》。计量单位制已由米制发展为现今的国际单位制并被各国普遍接受。
“世界计量日”的确定,使人类对计量的认识跃上一个新的高度,也使计量对社会的影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5、世界计量日:
1999年10月11日至15日第21届国际计量大会在法国巴黎国际计量局召开,为了使各国政府和公众了解计量,鼓励和推动各国计量领域的发展,加强各国在计量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确定每年5月20日为世界计量日,并得到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认同。
为什么确定5月20日为世界计量日呢?这是因为1875年5月20日是20个国家中的17个全权代表签订了闻名世界的“米制公约”。该“公约”及其附则,促成了各签字国共同出经费办常设的科学机构,即国际计量局(BIPM),局址确定在法国。这就是米制的摇篮。国际计量局由国际计量大会(CGPM)和科学专家委员会即“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管辖。其目的是保证“米制的国际间的统一和发展”。
16、实物参照的古代计量
我国古代为建立度量衡标准,始终做着不懈的努力。出土于殷墟的三支骨尺,长度皆在16厘米左右,正好是中等身高人拇指尖至食指尖间一拃的长度,与“布手知尺”相吻合。
古人深知用人体作长度标准误差很大的道理,因此一直在寻找一种复现性较好的自然物来定义一尺的长度。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十二栗而当一寸。”《说文》: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孙子算经》:“蚕吐丝为忽,十忽为秒,十秒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等,说法各异,然而都难以与汉尺度相符。《汉书·律历志》记:“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一为一分。”黍和栗都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粮食作物。栗即小米,古代又称稷。黍子多为椭圆形。《汉书·律历志》所说的“一黍之广度之”,即选用中等大小的黍横排,一粒黍的宽度相当于一分之长。
17、世界上最早的计程车
记里鼓车又叫“记道车”,是我国古代对齿轮系运用的典范。它的计程功能是由齿轮系完成的:将两个齿数相同的齿轮中间嵌入一个中轮,车便能按同一速度和同一方向运转,整个齿轮系与车轮同行同止。车上还有一套减速齿轮系,始终与车轮同时转动,其最末一只齿轮轴在车行1里时,中平轮刚好回转一周,经机械系统作用,车上的拔子就拨动下一层木人击鼓一次;车行10里时,其上的拨子就拨动上一层木人击镯一次 ,其原理与今天汽车中的里程表相同。现代里程表的发明人是18世纪的美国人本·富兰克林,比记里鼓车晚了1600多年。
18、这一刹那是多久呢?
“刹那”,外来语,常见的“刹那”“瞬间”“弹指”“须臾”等字眼,都是时间非常短暂的慨念。古代印度梵语“刹那(ksana)”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极短的时间;瞬间。那到底这一刹那是多久呢?
在东晋佛陀跋陀罗和僧人法显共同翻译的佛经《摩诃僧祗律》(该书的梵文本是法显在晋安帝义熙八年也即公元412年从印度获得并带回中国的)卷十七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据此,我们不难做出如下的推算:一日一夜24小时中有30个“须臾”,600个“罗预”,2000个“弹指”,24万个“瞬间”,480万个“一念”或者说是“刹那”;再进一步细算,因为一昼夜24小时共有86400秒(1440分钟),那么一须臾则为2880秒(48分钟),一罗预为144秒(2.4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为0.018秒。
19、成语中的计量
千钧一发:“钧”在这个成语中是指我国古代衡制计量的单位。1钧=30斤,1斤=16两,1钧=480两。“千钧一发”成语出自《汉书》,汉时1两约合15.6克,1钧即等于7488千克,“千钧”重量应在748.8万克也就是7.48吨以上,可想而知一根头发丝怎么可能禁得住这样的重量,以此形容情势非常危急。
福生于微:“微”其实是我国古代量值极微小的长度计量单位。根据《察伟算经》记载,“忽,十微。微,十纤”,也就是说1忽=10微,1微=10纤。前文曾提到,1寸=10分,1分=10厘,1厘=10毫,1毫=10丝,1丝=10忽;1忽又等于10微,由此推算1寸=1000000微,这也印证了《辞海》所注,微“长度为一寸的百万分之一”,足见“微”的量值真可谓是“微乎其微”。比喻福分产生于极微小的因素,福气在于微小因素的不断积累。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毫”和“厘”是我国古代量值微小的长度计量单位。我国古代度制通常1尺=10寸,1寸=10分,但历朝历代“尺”的量值并不一致。《孙子算经》载,“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秒,十秒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到了宋代。“秒”改成了“丝”。“里”在这个成语中是指长度计量的单位,但在古代“里”起初是居住单位、面积单位,之后才逐渐演变为长度单位。
扩展阅读
一图读懂|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计量标准专项监督检查方案》的通知.jpg
最新动态
- 《电动滑板车通用技术规范》电池专题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2-07-18
- 储能产业链之一张图看懂储能
2021-12-01
- 《江苏省省长质量奖管理办法》政策解读
2021-12-01
- 《江苏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经营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解读说明
2021-12-01
- 一图读懂|《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规定》政策解读
2021-12-01